41城全部越過“千億線”
——長三角,城市格局的變與不變
浙江在線2月9日訊(記者 全琳珉)日前,長三角地級及以上41個城市的2022年經濟成績單出爐。
記者梳理發現,2022年,長三角地區經濟總量達29萬億元,約占全國經濟總量的24%,比重與2021年基本保持一致。
其中,江蘇GDP突破12萬億元大關,經濟規模邁上新臺階。浙江GDP突破7.5萬億元,安徽、上海GDP均超過4萬億元。
過去一年,世紀疫情、地緣沖突、經貿爭端擾動世界經濟,長三角地區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。
穩住的全國比重背后,各地經濟格局也在發生微妙變化。那么,誰是贏家,誰掉隊了?
新的競爭起點
盡管比重不變,但無論是頭還是尾,今年長三角地區城市GDP都在刷新競爭起點。
2022年,長三角區域內41個城市中,GDP總量墊底的依舊是黃山。2021年,它是區域內唯一一個經濟總量不足千億的設區市,這一次,這個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設區市終于越過千億門檻。這也意味著,長三角所有設區市的經濟體量底線被劃定在千億以上。
底線在上升,上線也在拔高。2022年,長三角萬億俱樂部成員仍為8個,分別是上海、蘇州、杭州、南京、寧波、無錫、合肥、南通。
雖然沒有新晉成員,但經濟總量在8000億元以上的城市因溫州的加入增至3個,這些都是進軍萬億俱樂部的有力競爭者。其中,常州2022年GDP為9550億元,預計2023年能突破萬億元。
根據業界預測,到2025年,全國或將有30個以上的萬億GDP城市。未來,隨著長三角萬億GDP城市數量越來越多,“2萬億”可能成為新的競爭起點。
GDP突破2萬億元,相當于超過了世界上四分之三的國家和地區。目前全國(不含港澳臺)GDP超過2萬億元的城市有7個,其中長三角占二席,分別是上海(44653億元)和蘇州(23958億元),在長三角排行榜上穩居前兩位。
2023年,長三角最有可能晉級2萬億元的是杭州,目前GDP為18753億元,在長三角位居第三。
但從全國來看,杭州壓力不小。
2022年全國GDP十強城市中,杭州被武漢反超,位居第九。此前經常被拿來與杭州作對比的成都,2022年GDP已突破2萬億元,邁上了新臺階。杭州身后,南京、天津也在奮力追趕。
作為數字經濟第一城,這幾年杭州緊抓新興產業機遇,但一直被質疑經濟成色不夠“硬”。
也因此,杭州市的“新春第一會”,直接喊出“打好經濟翻身仗”。在杭州各區縣市兩會報告中,對高質量發展實體經濟也著墨頗多,緊迫感可見一斑。
只能說,城市格局不會一成不變,你追我趕才是常態。
新的發展隊列
總量看實力,增速看后勁。
2022年,長三角區域有24個城市的GDP增速跑贏全國總體增速(3.0%),占比達59%。其中,安徽10個、江蘇7個、浙江7個。
這場競速中,有的地方直接超越兄弟城市,位次成功晉級。
比如舟山,以8.5%的速度再次奪得“增速第一”——2020年該市GDP增長12%,也為長三角最快。
這也讓其GDP位次直接躍過麗水、宣城,比2021年上升2名。在城市層級基本穩定的長三角,能有如此成績屬實不易。
舟山能做到如此,靠的還是對制造業的傾情投入。去年,舟山共完成制造業投資420億元,全年二產增加值增幅達到15%,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1%,后者高于全省平均16.8個百分點。
同樣爭先進位的還有安徽省亳州市,GDP增速達4.2%,GDP排名超越“同鄉”蚌埠市。
近年來,亳州市產業轉型邁出新步伐。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.6%,較上年提升3.1個百分點。
除了直接反超的,還有的地方正“埋頭苦干”,悄悄拉近與兄弟城市的距離。
比如排名第五的寧波。2020年,寧波與排名第四的南京經濟總量差距為2409億元,到了2022年,雙方差距已縮小至1204億元。
其實在2011年之前,寧波大部分年份的GDP總量都要高于南京。業界普遍認為,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,以及此后互聯網經濟的興起,導致寧波在2008年之后GDP排名不太穩定。
這幾年,高端制造業頗受重視。寧波因布局較早,基礎雄厚,發展成績十分亮眼。2019年起,工信部陸續公布了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名單,寧波有280余家企業上榜,數量僅次于北上深。
值得一提的是,2022年,向來以高端制造業聞名的寧波市鄞州區,還以2734.8億元的GDP成績,首次成為新的“浙江第一區”。
在梳理增速時,記者也發現了一個規律——2022年,實體經濟已成為拉動GDP增速的核心競爭力,發力制造業尤其是高端制造業是城市之間競爭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。這也與當前國家倡導的經濟發展方向保持一致。
不管是舟山、亳州還是寧波,都對制造業投入了十足的精力。舟山之后,長三角區域增速排名前五的城市還有滁州、池州、衢州、鹽城、馬鞍山(鹽城、馬鞍山并列第五),它們也有這樣的共性。
今年,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,已成為長三角各地的重點工作。如浙江便提出要以更大力度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“一號發展工程”,推動以數字經濟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。
在這樣的趨勢下,新一輪競爭,已經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