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sub id="bprpz"></sub>

    <address id="bprpz"><listing id="bprpz"><mark id="bprpz"></mark></listing></address>

    <address id="bprpz"><listing id="bprpz"></listing></address>
    <address id="bprpz"><listing id="bprpz"></listing></address>

      <address id="bprpz"></address>
    <sub id="bprpz"><listing id="bprpz"></listing></sub>

    <sub id="bprpz"><var id="bprpz"><ins id="bprpz"></ins></var></sub>

    首頁|新聞中心|電視點播|專題專欄|視聽|長三角 設為首頁|收藏本站
    老照片:宣城的山水名勝(下)
    來源:《宣城歷史文化研究》微信版 作者: 發表時間:02-01 16:59

    微信版第1283期

    本文選自于宣城市政協編《宣城老照片》一書。

    80年代的寧國縣城

    80年代,因為改革開放,城鄉人民收入普遍增加,對商品需求大幅度增長,縣城商品市場日益繁榮。隨著縣財政收入增長,加大了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投入,縣城面貌有所改觀。1984—1986年改造了西津大道,完成了自來水一期工程,興建了城關農貿市場、小商品市場、巫山商場、新星副食品商店等。1987—1989年興建了郵電大樓,城區開通了自動電話;建成了農業技術推廣大樓;鋪修了南山路,改造了寧東北路,打通了寧東南路。

    圖為寧國80年代中后期的縣城景象,圖片中樓房比較集中的區域是南門橋和城里十字街。南門橋東北角是縣總工會,西北角是南門橋商店,南門橋商店西邊是城關農貿市場。圖片中遠處可見幾樓房:靠西邊的是位于城里十字街西南角的寧陽商場;靠東邊是城東路南側的郵電大樓。(圖/邢壁瑾,文/趙祖軍)

    90年代中期的寧國縣城

    進入90年代,寧國城市建設步伐加快。1991年,南門橋拓寬工程竣工,縣供電調度大樓、農行營業大樓、陽城商場、建工大樓和林業辦公大樓投入使用,糧食大樓、法院辦公大樓已經竣工。一批高層建筑物拔地而起,給山城增添了風采。

    1992年,寧國縣決定開展撤縣設市工作。4月修訂了《寧國縣縣城總體規劃》,按照設市要求規劃城市發展,其建設用地發展方向主要向北,并逐步開發西南山崗。1993年,圍繞撤縣設市目標,打通了城北路,迎賓路鋪設水泥路面并截彎取直通車,寧國中心市場投入營業。1994年,慈張線寧國至竹峰段水泥路面澆注順利完工,城關段3千米水泥路面慢車道開始鋪設,巫山西路水泥路已鋪設完工,環城西路建成通車,北園路、城北路正在施工,新汽車站工程基本完工,河瀝溪復橋即將通車。照片中可見寧陽路(慈張線城關段)水泥路面鋪設完成,北園路、城北路正在施工的場景。(圖/胡郁明,文/趙祖軍)

    龍泉洞

    龍泉洞又名窯頭洞,位于宣州區水東鎮東北八公里碧山,為天然石灰巖溶洞。南宋時九華山法志和尚曾在此洞前建有龍泉寺,其名漸顯。開慶元年(1259)邑人徐士鴻游覽此洞,曾題詩 “層層怪石幾千年,曲折幽通趣自然”以摹其景。明萬歷間徐時聘也曾以“石梯高步銀河漢,丹穴深游碧海巖。燭映赤壁紅霞閃,煙籠翠壑白云環”贊其洞穴幽深,洞內景致美輪美奐。清初施閏章、梅枝鳳、梅直、姜安節,乾隆三十七年(1772)黃景仁等游覽此洞,均有題詩摩刻。嘉慶《宣城縣志》載:“洞口低仄,傴僂蹲伏始可入,中有平田池沼、田埂鷗鷺諸形,秉燭以游,幽曲深邃?!鼻搴笃?,由于太平天國戰亂,宣城人口銳減,龍泉寺年久失修,廟宇倒塌,龍泉洞洞口遂被堵塞,其名漸不為人所知。1978年大旱,當地農民因尋找水源,偶然發現了洞口,此洞才重見天日。宣城縣政府遂成立龍泉洞管理處,重新整理修飾洞內景觀,1982年元旦龍泉洞景區正式對游人開放參觀。

    龍泉洞洞內洞穴眾多,規模高敞,曲折幽深,石乳、石筍,石柱、石帽遍布,晶瑩瑰麗,景觀奇特。目前已探明洞內總面積1.2萬平方米,分上、下七層二十余廳,并有一條長約2公里的地下河。目前已開放有銀河、龍宮、彩獸、瑤池、地下宮等五廳約150余景。2016年龍泉洞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。(童達清)

    太極洞

    太極洞風景區位于廣德縣新杭鎮石龍山境內,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溶洞。太極洞歷史悠久,文化積淀深厚,早在明代就被著名文學家馮夢龍稱之為“天下四絕”之一,《中國石林》稱為“桂林山水,廣德石洞”。景區于1986年正式對外開放,先后被批準為“國家級風景名勝區”、“國家4A級旅游景區”、“國家地質公園”、“全國科普教育基地”,是一個集溶洞游覽、索道觀光、休閑度假、科學實驗、會議商務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區。太極洞洞內景觀奇特,洞外景色亦十分秀麗,洞口有上下兩湖相配,湖岸綠楊垂柳,間以亭臺軒榭點綴,假山、怪石錯落相繞,盡顯江南水鄉韻味。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老先生游覽后,曾興致盎然地提筆寫下“真仙境,天上與人間,……奇絕冠塵寰”的贊譽詩句。(文/周大超)

    太極洞景區于1984年由廣德縣政府組織開發,1986年7月1日對外正式開放。

        1987年初,太極洞天游亭建造期間鳥瞰圖,人工湖及游步道設施還未改造完工。

    1987年末,景區外圍、人工湖及游步道已改造完工,恰逢周末游客滿滿。

    太極洞旱洞區開發完成,水洞區正在建設開發中。圖為游客進洞游玩后原路返回。

    瞿硎石室

    照片為民國時期瞿硎石室面貌,原載1937年刊印的《寧國縣志》,為縣志卷首風景圖,宜我軒攝。

    相傳東晉(317-420)瞿硎隱居山門的紫云洞。據史料載,瞿硎本為山門洞中的景觀,并非人名。瞿的本意是指古代戟一類的兵器,硎即“磨刀石”的意思。其意為形似磨兵器的奇石。這位隱者真實姓名,至今仍無人知曉?!稌x書?隱逸傳》載:“瞿硎先生者,不得姓名,亦不知何許人也。太和末,常居宣城界文脊山中,山有瞿硎,因以為名焉。大司馬桓溫,字元之,譙國龍亢人,東晉權臣、名將,是宣城太守桓彝之子,嘗往造之,既至,見先生披鹿裘,坐于石室,神無忤色,溫及僚佐數十人皆莫測之,乃命伏滔為之銘贊。竟卒于山中?!鼻蹇滴跞吣?1698)寧國貢生汪作霖在《建瞿硎祠記》中評價:“先生之隱,獨堪千古?!保ǔ疼破剑?/p>

    山門洞

    照片為民國時期山門洞面貌,原載1937年刊印的《寧國縣志》,為縣志卷首風景圖,宜我軒攝。山門洞為喀斯特溶地貌,有大小巖洞72座。著名的古巖洞有朝陽洞、紫云洞、漣漪洞、枇杷洞、龍潭洞、靈巖洞,其中靈巖洞古稱“山門”,別稱“靈巖”,俗稱“山門洞”。在地質學上,山門洞是巨大的喀斯特溶洞因洞頂兩側坍塌而形成的天生橋,寬約17米,高10米。游人過此山中之門,頓覺豁然開朗,別有天地。

    山門洞因有古代高人瞿硎隱居于此而聞名天下。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山門詩文有百余篇。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寧國生活時曾游歷山門寫有《游山門詩序》及《游山門》詩。1985年,山門洞被列為寧國縣重點保護風景區。1989年山門洞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2003年,朝陽洞石刻被列為寧國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2012年,山門洞石刻群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2017年,山門洞風景區被評為國家3A景區。(趙祖軍)

    宣城烈士陵園

    宣城烈士陵園位于市中心府山頭,建有烈士塔,是1952年宣城行暑興建的。1996年遷址到昭亭路北端的云盤山處。(奚本金)

   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——江村

         旌德江村,建村近1400年。據江氏宗譜記載,南北朝文學家江淹曾任宣城太守,其五世孫江韶遍游黃山白岳,擇旌西金鰲山下族居,始稱“江村”。清代醫學家、“人痘接種法”發明者江希舜,清代經史學家江藩,清代翰林編修江志伊,民國海軍將領江澤澍,《語絲》發起人、民俗學家江紹源,抗日先驅江上青,數學泰斗、院士江澤涵,胡適夫人江冬秀等都出自江村。江村古建筑群現為國家重點保護單位。

    上圖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的江村水口。下圖為江紹源祖居篤修堂。(圖/江建興,文/方光華)

    寧國古村落——許村

    許村位于西津河北岸,順河而上10里是東岸,順河而下10里是濟川,過河向南5里是橋頭鋪。在清道光五年(1825)《寧國縣志》縣境地圖上有“許村”標注??梢?,許村是寧國自古有名的村落。

    許村北面背靠來龍山,西面是新安嶺,東面是毛草嶺,南面與水家壩村、葉村隔河相望,是一個坐北朝南,三面環山,一面環水的村落。相傳,太平天國戰爭之前,這里有500戶人家。1983年地名普查時,許村有49戶245人。

    據民國七年(1918)重修的《許氏宗譜》記載,南宋末年,許村許氏始祖許迪從徽州歙縣遷居旌德縣九都胡新塘,元朝初年,許迪次子其祥分遷到寧國縣西鄉三十三都許村,至今有800年歷史。許村的許國忠是明隆慶年間(1567—1573)的舉人,歷任山東鄒平知縣和浙江處州(麗水)府同知轉知府。許村村中遺存有一對許氏宗祠大門前的石獅子,從其風化程度看有數百年了,水庫移民時運到后靠移民點。石獅子附近有數株古銀杏樹,樹圍有3米,從樹齡上看也應該有幾百年。村前有一座老墳,墓碑高大,高約1.8米,寬約1.3米,厚約0.3米,是明朝萬歷年間的。水庫移民時10余人都無法搬運上車,只有遺留在庫底了,墓碑上半圓形碑帽運到了后靠移民點。

    許村村前有一座單孔古石橋,是濟川至東岸古道上的必經之地。橋下小河發源于來龍山,從村子北面的后頭塢流出,穿村而過。許村水田比較多,主要分布在村前的平畈上,依靠上塘塢、樹塢的山塘水自流灌溉,大旱時要從大河抽水。大河水量大、河面寬,70年代初曾在大河筑壩發電,全景照片中可見河壩遺跡。許村村后山場的竹木外運主要靠大河水運,許村渡口照片中仍可見準備外運的木排。(趙祖軍)

    (童達清整理編輯)

    【責任編輯:zhanglingyan】

    用戶評論

    已有0人評論
     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
     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